提升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力同时,甘肃将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现有产业园区为建设平台,支持各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和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多晶硅和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
但天合光能一直努力的成绩业内也算是有目共睹的,这些亏损对天合光能而言或许并不算什么。SolarWorld管理委员会也将利用这次机会汇报公司的重组现状。
而在光伏企业的春天来临之前,谁都不想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为了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培养自己的客户,就算欠款也依旧执着生产。而在宣布债务违约的同日,公司宣布将子公司安徽LDK新能源,以1.2亿元人民币售予合肥市政府的隶属机构合肥高新区社会化,按账面价值计算,此项交易预计将使赛维LDK净损失8000万至9000万美元。作为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龙头,天合光能的业绩走向就好比是一张晴雨表,反映了整个光伏行业的喜怒哀乐。Conergy曾为欧洲最大太阳能集团的德国Conergy于今年7月宣布申请破产,这是因产能过剩和价格暴跌导致的最新一起太阳能公司破产。天合光能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的美资跨国制造商,成立于1997年,总投资3.075亿美元,注册资本1.2亿美元。
黑马姿态杀出的顺风光电出资30亿元接盘无锡尚德全部实体资产与股权,而这30亿全部用于清偿无锡尚德背负的债务。截至2012年9月30日,合肥赛维净资产为负值,约为5400万美元,银行借款约为4.8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107%。2010年开始各国政府对太阳能电池板厂商的大额补贴,导致太阳能电池板价格被压低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电池板价格可能在未来18个月内继续维持目前的低价整个行业的融资成本有下降的空间,因为太阳能行业风险曲线正向下移动,金融创新正在降低成本。如果说太阳能行业第一次黄金期主要是电池板成本下降引发的,那么本次热潮将是整个系统的成本合理化下降。德意志银行认为全球即将进入第二次太阳能热潮,与5年前的第一轮热潮不同,这一次最大的受益者将不再是电池板制造商,而是光电系统总成本的下降,而基于太阳能的金融创新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意味着价格下跌将主要影响太阳能下游行业,而不是电池板厂商等上游行业。
但是那一次热潮来的快去的更快,大量制造商倒闭,导致太阳能电池板行业迅速整合。据我们的计算,财务成本每下降100个基点,将导致以千瓦小时计算的均化成本下降1美分。
目前SolarCity已经凭借这个模式在美国上市。德意志银行认为:我们认为如果美国家庭能普遍接受这种模式的融资机构,未来美国家庭太阳的财务成本将下降200-300个基点,并为整个太阳能行业提供大量流动性。德意志银行认为,与过去的补贴不同,三个因素将推动本次太阳能热潮:继续走低系统价格,更有力的金融支持,以及逐渐减少的补贴除此之外,由于高效产品的供需状况仍然严峻,台系业者持续看涨,再加上陆系主要业者的报价也持续逼进US$1.0/piece的关卡,使得硅片市场的价格走势持续看涨。
回到现货市场来看,整体市况仍然以偏多看待,一月份EnergyTrend认为多晶硅至电池的价格仍维持上涨的态势,但幅度不同。在组件部分,陆系业者报价趋于稳定,本周平均价格维持US$0.66/watt,然而上游原物料价格走扬,加上大陆颁布新政策,有助游戏规则更加健全,预估短期内价格有机会回升。另一方面,一月份的价格也持续调涨,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台系业者的报价已经来到US$1.01/piece至US$1.05/piece,与十二月已经敲定的订单相比,每片报价上涨3cent至5cent,涨幅在3.1%至5.1%之间。EnergyTrend研究经理胥嘉政指出,台系硅片业者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达满载,但仍无法满足接踵而来的订单需求,使得交期全部展延,相关业者至对岸积极寻找委外代工,以求能顺利消化在手的订单。
在多晶硅方面,中国市场多晶硅价格仍然维持高档,一月的报价上看RMB150/kg,但实际成交价位仍在RMB140/kg左右,再加上业者进货心态较为保守,避免积压太多高价库存,本周价位仍维持在US$18.498/kg,与上周持平。胥嘉政表示,目前二月份的报价来到US$1.05/piece,而最终成交价可望在US$1.0/piece以上,而以目前台系业者的生产成本来看,此一价位已经达到损益两平,部分业者甚至出现小赚的局面。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旗下新能源事业处EnergyTrend访察显示,目前高效硅片产能仍然吃紧,加上终端需求仍未下滑,使得买卖双方提前展开二月份的订单规划,预期二月硅片成交价可望来到US$1.0/piece,届时台系业者将达损益两平,甚至小赚局面。在电池部分,一月需求仍然火热,产能利用率仍然维持高档,陆系业者价格维持稳定,台系业者持续微幅调涨价格,使得本周价位来到US$0.39/watt,涨幅0.26%。
另一方面,由于十二月和一月的订单超乎预期,造成交期出现延后的状况,也影响到客户后续的排程,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部分业者已经针对二月的订单排程展开洽商。在多晶硅片方面,高效产品的供需状况依旧吃紧,业者持续调升报价,现货市场的价格持续上扬,平均价位来到US$0.97/piece,涨幅1.68%;而在单晶硅片方面,本周平均价格缓步回升,价位来到US$1.163/piece,涨幅0.78%回到现货市场来看,整体市况仍然以偏多看待,一月份EnergyTrend认为多晶硅至电池的价格仍维持上涨的态势,但幅度不同。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旗下新能源事业处EnergyTrend访察显示,目前高效硅片产能仍然吃紧,加上终端需求仍未下滑,使得买卖双方提前展开二月份的订单规划,预期二月硅片成交价可望来到US$1.0/piece,届时台系业者将达损益两平,甚至小赚局面。在电池部分,一月需求仍然火热,产能利用率仍然维持高档,陆系业者价格维持稳定,台系业者持续微幅调涨价格,使得本周价位来到US$0.39/watt,涨幅0.26%。在多晶硅方面,中国市场多晶硅价格仍然维持高档,一月的报价上看RMB150/kg,但实际成交价位仍在RMB140/kg左右,再加上业者进货心态较为保守,避免积压太多高价库存,本周价位仍维持在US$18.498/kg,与上周持平。
胥嘉政表示,目前二月份的报价来到US$1.05/piece,而最终成交价可望在US$1.0/piece以上,而以目前台系业者的生产成本来看,此一价位已经达到损益两平,部分业者甚至出现小赚的局面。EnergyTrend研究经理胥嘉政指出,台系硅片业者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达满载,但仍无法满足接踵而来的订单需求,使得交期全部展延,相关业者至对岸积极寻找委外代工,以求能顺利消化在手的订单。
在组件部分,陆系业者报价趋于稳定,本周平均价格维持US$0.66/watt,然而上游原物料价格走扬,加上大陆颁布新政策,有助游戏规则更加健全,预估短期内价格有机会回升。除此之外,由于高效产品的供需状况仍然严峻,台系业者持续看涨,再加上陆系主要业者的报价也持续逼进US$1.0/piece的关卡,使得硅片市场的价格走势持续看涨。
另一方面,一月份的价格也持续调涨,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台系业者的报价已经来到US$1.01/piece至US$1.05/piece,与十二月已经敲定的订单相比,每片报价上涨3cent至5cent,涨幅在3.1%至5.1%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十二月和一月的订单超乎预期,造成交期出现延后的状况,也影响到客户后续的排程,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部分业者已经针对二月的订单排程展开洽商。
在多晶硅片方面,高效产品的供需状况依旧吃紧,业者持续调升报价,现货市场的价格持续上扬,平均价位来到US$0.97/piece,涨幅1.68%;而在单晶硅片方面,本周平均价格缓步回升,价位来到US$1.163/piece,涨幅0.78%苗连生圈地,英利千亿元决战下游让人想到,一直想成就霸业的苗连生,如果没有千亿元资金的运筹能力,恐怕也不会轻易喊出进入终端市场是英利的二次创业。当资本逐利的疯狂遇到未完全市场化的光伏产业时,市场调节供求的能力自然严重弱于完全市场化的产业,于是就有了2011年全球组件产能70GW,实际需求只有27.5GW的残酷局面。按照目前成本水平,建设100MW光伏电站的资金需求在10亿元上下,回收期在8年左右,仅中国市场每年的资金需求就是该数字的100倍。
为何光伏企业会纷纷选择进入终端市场?首先是价值规律使然。面对生死之战,面对还有利润机会的终端市场,夺路而逃也许是对此时光伏中游企业最准确的描述。
这些光伏产业耳熟能详的选择,有的已经有了结论,有的还没有结论,但是人类发展史要告诉所有选择进入光伏终端市场企业的是:历史只讲实力,没有如果。虽然作为非完全市场化产业,光伏终端市场的利润空间取决于供求,更取决于电价补贴的高低,稳定利润还将保持,但是未来光伏产业市场前景是:终端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上游企业的毛利率会因为欧美光伏双反而抬高;产业链的毛利率会因为产业整合的逐步结束恢复到合理水平,相对成熟、产业链利润平均化的光伏产业市场即将到来。
再次,进入终端市场为完成企业战略转型。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光伏产业格局重构的时机,是光伏企业认真审视是继续战略进入,还是战略退出终端市场的时候。
现在,无论是退出战术选择还是继续战略选择都到了必须选择的时候。Firstsolar和Solarcity等企业的成功未必说明每一个企业都能成功,它们在美国能成功未必在中国能成功,中国和美国的产业金融环境不同。如果没有苗连生的千亿元思考和胆略,就不要轻言在终端市场上有所作为。光伏终端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上游企业毛利率因欧美光伏双反而抬高,产业链的毛利率将回到合理水平,相对成熟、产业链利润平均化的光伏产业市场即将到来。
2013年下半年来,海润以42亿元价格转让光伏电站资产、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在南方三省驱车4000多公里寻找电站资源等事件,成为这一众生相的典型写照。大致可以分为:战术性进入,以争取短期生存空间为目的;战略性进入,以企业转型为长期目标。
其次,在能源行业没有规模就难有讨论输赢的资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间光伏企业家言必谈及firstsolar。
相信2011年以前的firstsolar和Solarcity,2011年以后的保利协鑫和2013年的英利决意进入终端市场,或被动或主动,都是在审时度势、评估企业之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在成功的企业案例中,专业化、精准化是一种选择,全产业链化是一种选择,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也是一种选择,关键是要有适合企业的正确选择。